Business School
商学院
手机:13521943680
电话:010-62904558
访北京交通大学MBA校友万达商管集团冯俊--地产界的科技领军者
冯俊: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MBA校友
万达商管集团商业规划院-产品研发总监
“科技的加持越来越成为房地产企业发展转型的一个共识,个人的发展也需要在拓宽和改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垂直领域加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搭建。”
冯俊作为万达商业管理集团商业规划院产品研发部总监,冯俊对万达“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有着深厚的情感。一方面,2012年入职万达的冯俊,见证并深度参与了“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研发、完善到发挥非凡作用的全过程;另外一方面,慧云在国内代表了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IBMS)的最高水平,也成就了现在的冯俊。
您怎么看待新科技对于工程行业的影响?
从2012年我入职万达的那一年,万达就开始了从信息化、智能化的研发历程,其实是业界比较早的意识到了科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筑行业在科技方面的发展17年算是一个分水岭,17年之后出现爆发性增长,像碧桂园的智能机器人,万科的万亿科技,万达筑云系统、慧云系统、计划模块等。新科技的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跟整个国内的建设的大的趋势有关,因为新建的建筑可能逐渐逐步的在减少,尤其是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结束,大家都需要在细分市场或是自己优势的地方去加强“护城河”的修建,这也越来越成为房地产企业的一个共识。另一方面,科技化的水平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形成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万达商管要下这么大决心做轻资产?
从2021年开始,万达商管不再发展重资产,全面实施轻资产战略。可能不少人都有疑问,为什么万达商管要下这么大决心做轻资产?正如迪斯尼、喜来登等知名跨国公司都是凭借优秀的管理模式和品牌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人知。2017年,万达集团启动轻资产战略转型,万达商管不再介入拿地、建设、物业开发等重资产环节,这意味着万达集团不出万达广场的资金,只输出品牌,负责设计、建设与运营,并分得收益。利润来源是租金和物业管理费分成扣除管理费用。这意味着,万达商管可以从轻资产化项目中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收益,全面剔除房地产开发的周期性经营风险。这和国家提出的实体产业降负债、去杠杆宏观要求不谋而合。在过去两年,有了科技加持的万达商管的输出品牌和管理的能力已经得到市场的验证。
做为“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的先行者,万达集团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
万达集团在实施绿色建筑和节能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中,万达广场节省了1.5亿千瓦时的电力,也就是说减少了1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今年万达集团又公布了第三个绿色建筑节能“五年规划”。为确保万达广场绿色节能运营,万达自主研发的万达广场“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16个子系统,连接全国万达广场超100万台设备、300万个点位,每年产生1000亿条运行数据,通过运用大数据建模,实现对万达广场智能管理,平均每个广场每年节省能耗费用达48万元。万达还基于BIM技术推出建筑项目开发、建设全程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筑云系统,形成大型商业建筑从设计、发包、建设和运营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控体系,进一步推进智能化绿色建造。在制度保障和技术加码的双重推动下,万达的绿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20年年底,万达累计获得绿建认证862项,其中设计标识538项,运行标识232项,绿色饭店标识83项,绿色建筑认证项目数量远远领先于全国企业。
您如何看待这种科技加持形势下地产相关从业者的机遇及挑战?
科技赋能在前期的研发需要很高的成本投入,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取得科技算法的门槛是越来越低了,那对于地产人来讲,所谓的机遇在哪里呢?实际上,算法模型的建立还是要靠我们地产人的业务经验为前提。了解业务,了解项目明确的需求,技术才能跟得上,你对业务了解的优势借助科技的能量便会形成几何倍的放大。像美团外卖,表面上看是一家外卖公司,但他其实是一个科技公司,有好几万的程序员做程序开发,将来地产也是一样,科技人员要想在抓住科技赋能的机遇,不仅需要保证系统安全平稳的运行、达到预期效果,也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定位,把这种科技的优势放大到极致。
何谓挑战?到了房地产行业的后白银时代,尤其当前很多企业在科技赋能上进行战略布局,这种布局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和品牌密集型的行为,那谁在这方面有真本领,谁能往金字塔尖上去走,谁才能保证其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您在交大读MBA期间,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哪些?
当年地产班设置的课程都是与房地产关系比较紧密的,学到的东西实战性强,操作性强,对我来说一方面学习成效很好,可以马上拿来用,另一方面也补齐了我在管理方面的短板。还有更重要的是结识了非常崇拜的教授,也交了很多好朋友,他们在我后面的发展中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帮助我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行业问题、技术问题、自己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非常宝贵的收获。
对学弟学妹在职业生涯规划上面的建议是什么?
我认为,年轻的时候,比如30或30岁之前可以在职涯探索上多尝试。在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后,就要深耕专业,因为你做哪行做到足够优秀的话,一定会出成绩的,这时不要轻易的去变换赛道。
从技术转向管理岗位时,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做一个自我的评价,梳理出来你有哪些特质,是否适合转岗或如何进行能力提升。人到了中年以后,你还应当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甚至说拥抱变化,这是一个特别难能可贵的品质,它可以让你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充满学习的动力、提升的动力。当面对变化带来的挑战时,这些动力是你核心竞争力的后盾,在机会到来的时候,坚守和坚持才能帮你把握住它,实现你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