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School
商学院
手机:13521943680
电话:010-62904558
东海县小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高级研修班简报(一)
编者按:
12月27日上午,东海县小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高级研修班在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行开班典礼。《画刊•国学》杂志社彭中奎主任,县委教育工委委员李艳,县教研室主任邱怀祝等出席了开班仪式。彭中奎在开班仪式上致欢迎词,李艳代表教育局讲话。本次研修活动形式多样,既有专家讲座,又有校园考察,既有课堂观摩,又有学员交流研讨。来自全县各小学校长、教育局教研室小学各学科教研员和局机关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当天,研修班全体学员分别聆听了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副会长郭骏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唐小俊两位专家作的《核心素养与语文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及评价实施策略》专题讲座。两位专家的讲座紧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既接地气又具有前瞻性,引起学员们强烈共鸣,赢得阵阵掌声。晚上,全体参训学员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对当天学习的内容展开讨论,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一致认为两个专题报告,或侧重教育政策理论前沿,或侧重教育一线实践经验,深入浅出,释疑解惑,大家豁然开朗。本期简报编辑部分学员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学员心得
力行科技教育,绽放乡土人生——听唐小俊博士讲座有感
今天下午,有幸随同东海县小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高级研修班一起聆听了唐小俊博士《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及评价实施策略》的报告,颇有感触。
唐小俊博士从“当前校本课程的繁荣与凌乱”展开分析,指出了当前“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特色化以及特色课程精品化”已经成为学校变革与发展的主题。那么,如何在当下纷繁而凌乱、莨秀不齐的校本课程中,找到一种真正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并且能够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的校本课程则是学校管理者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个人认为,核心素养的落实必然有一个校本化表达的过程,而校本化表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的表达。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感受力和生命价值,在于形成学生生活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确立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课程基地和综合活动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载体。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由完小分出的一个中心小学,好多的课程原来都是零,更不要说什么特色教学,什么校本课程了。今后,桃林二小将会以“力行科技教育,绽放乡土人生”这一办学理念,洼地深挖,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开发系列校本课程。(桃林二小汪兵)
立足核心素养丰富课程建设——听郭俊教授《核心素养与语文能力》有感
12月27日上午,有幸聆听了郭骏教授《核心素养与语文能力》的讲座,了解到很多关于课程方面的知识和问题,受益匪浅。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落实学校课程上,一定要站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高度,全面落实课程的实施,而不能一味的教授书本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如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在识字方面,大多都是强化教授,死记硬背。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语文识字活动,如动手制作识字卡片、拼音卡片,通过拼音找汉字等形式,把自己认识的字写下来,我认为这是有效识字的方法,是对学生能力的培训。不能让学生照搬书本,反复灌输,死记硬背。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核心素养的提升,重在能力培养,重在多读多学,同时通过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分享,这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提高素养的关键途径。平明小学作为朱自清文化的传承校,我们通过朱自清高尚人格的介绍,通过朱自清作品的推荐,通过朱自清文化艺术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美,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朱自清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融入学生心中,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能力。目前高考的改革把阅读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阅读能力也是各科综合能力的体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为学生未来奠基,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平明中心小学程继洁)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天的学习,满脑子都是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如何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有几点思考。
一、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有着较强的启蒙性特征。因此,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突出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从而保持核心素养培养的延续性。要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方式来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丰富多样、富有创意的活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素养基础。
核心素养在幼儿园的落脚点和表述方式应更贴近幼儿的特点。如果要对幼儿核心素养进行排序,那么它一定不同于中小学生,如健康、生命、探究等方面,应位于前列。前两者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石,而勇于探究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只有在这样的精神之下,幼儿才会持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营造开放的环境
幼儿个体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他们营造开放的学习和体验环境。
所谓开放的环境,首先应该是丰富多样的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自主选择;其次应该是具有充分张力的环境,不苛求统一的学习要求和标准,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程自主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来提升素养。
在家庭、社区、幼儿园等情境下开展的各类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获得直接、完整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增进其责任意识,还会促使他们尝试整合已有经验,应对挑战、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整体素养。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合作。
三、注重培养的连贯性
目前,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幼儿园的课程和一日活动中是有所体现的,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就现状而言,在某一活动环节或某一阶段里,教师也许会对某一种素养有所重视,可过后就不再强调,缺乏系统性、持久性。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长期而连贯——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也应持续长久地进行。
此外,“连贯性”还体现在家园之间的衔接上。以“问题解决”为例,幼儿园始终致力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不少家长在问题发生时没有引导幼儿尝试解决,反而质疑幼儿园教育,导致教育并未对幼儿产生持续的影响,在环境变化时幼儿无法迁移和运用经验。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对幼儿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
在教育中,每个领域都有自身的素养要求,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核心素养绝不是各领域素养的简单叠加。幼儿的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不可能仅通过某一类活动就能够完全实现,而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中,要更加强调整合的课程理念,强调在各类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县教育局教研室郭阳)
爱美之师引领幸福美育——参加小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高级研修班学习感悟
12月27日,有幸参加了在南京工业大学举办的小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高级研修班学习,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唐小俊博士做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及评价实施策略》专题报告,我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接触到前沿的教育理念,感悟颇多。
唐教授指出,核心素养的五大课程领域:一是知识。知识课程领域是一项整合校内外生活资源,贯穿学生学校、家庭生活的综合性活动体验课程。课程设计以学生“用知识”为目标,以渗透团队合作、创意思维、自我管理与全球意识为核心。二是文化。文化领域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进程有一定的了解,对人类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的多样性有所体验,对汉语与英语这两门语言技能和背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知。三是科学。科学领域的课程主要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对科学世界、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利用这些认识进行自主探索,进行有效地科学创造性活动。四是艺术。艺术领域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各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和方式,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能够比较东西方艺术的不同,能够利用特殊的物质手段进行艺术表现或创造。五是健康。健康领域的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身心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卫生习惯等。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
音乐学科作为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的五大课程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要立足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让课堂充满温度、深度与广度。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彩,情境贯穿、体验模仿、过程性评价等教学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上被合理、科学地运用,让学习变得更为简单、有效。如何更好地做好音乐教育教学。经过一年多的一线中小学音乐教研实践,我总结出以下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培养爱美之人,必须有爱美之师
毫无疑问,我们音乐老师理所应当就是爱美之师,但我们是否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称谓?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们必须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身份。音乐老师的专业美在哪里,自己一定要清楚。作为音乐教师的美,并不就是单一的歌唱得美,琴弹得美,舞跳得美,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能够潜移默化向学生植入美的基因,是具备综合音乐素养的美,而不是简单身怀单一专业技能的美。我认为我们东海的音乐教师都是爱美之师,都散发着吸引孩子们美的因子,老师们身上所散发出的这种美,孩子们在课上课下是一定能够感受得到的,这就是最好的美育。发展美育,孩子们首先应拥有爱美之师。
二、培养以美育人,必须要五育并举
音乐教师上的是音乐课,但又不只是单一的歌唱课、欣赏课或者表演课,而是要努力去构建各个学科、各门课程都要尽可能打通,形成育人合力的音乐课。不要去在乎和纠缠各学科之间是你帮我还是我帮你,生怕自己学科吃了亏。各个学科的共同目标应该都是助力学生成长。不久前参加国培,有专家指出:经过国际化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我们国家的宏观教育思想、课程理念、目标定位等方面都不比国外落后,甚至更为先进,但一旦落实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又立马回到了学科本体的知识、技能层面。这意味着我们的理念、目标在内容里找不到依托,教学实践无法支撑育人目标的实现。这恐怕是当下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各个学科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尽力去做到学科融合,促进五育并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了专家的讲座,反思我们区域内音乐学科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做的不够。要想有所发展,有所提升,仅仅靠一时的激情是不行的,关键在于付诸于实际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结合音乐学科教学实际,坚持高站位,做实做细教学研究,做精音乐课堂教学,贴心服务一线师生,不断探索新时代音乐学科教学、教研新路径,以教师专业发展引领音乐学科教育教学提升,促进美育提升,用进取奋斗的激情换取属于教育人的真幸福。(县教育局教研室马胜利)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今天聆听了两位专家的讲座,对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核心素养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体悟与传承。小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包括:解读文本能力、语感、习作、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等。下边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浅见。
一、从思维着手,提升儿童解读文本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可以从语言表达上入手,引导学生从体会文本中修辞运用的精妙,来理解文本表达的内在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文本的留白,来理解文本的艺术性;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词语,来理解文本用词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拓展文本资料,进行更广阔的研讨学习,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二、从读书入手,提升儿童的语感
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循序渐进地读,读是语文“发展课堂”之本。
1.发挥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朗读。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只懂得说话,对朗读还不太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到了中高年级则以调动学生朗读为主。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朗读的质量。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
3.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
4.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
三、从表达入手,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模仿来完成,而作为高级言语形式,文章的写作同样需要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发展过程。通过此过程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习作知识,有利于学生习作知识的快速掌握。
1.选择好范文,指导仿写。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要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仿写句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2.发挥想象力,指导自由创写。《语文课程新探》中习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出来,不受任何条件的束缚。学生普遍怕习作,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章。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然后,就是多次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驼峰中心小学袁峰)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办适合的教育
聆听了南师大唐小俊博士《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的报告感触良多。唐博士的报告,让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更为深刻,更加全面。他将核心素养具体到学科核心素养,再落实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策略。让人真正感觉到核心素养不再是悬在空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落实到真正教育活动中的可操作行为,可以在学科中,课堂中真切感受。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一原则得到了充分落实,三级课程不再条块分割,而是有机融合。中小学或基于办学性质,或基于校史文化,或基于资源特色,建构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等成为众多学校提出的口号。但落实课程育人,还需要学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校课程整体优化,以课程品质提升支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学校所有的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单一的课程开发过于单薄,找不到支撑的体系,实现不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失去了开发的意义。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必须与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进行融合、统整,进行系统化开发,让它与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找到它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应有位置,与学校课程体系紧密相连,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让我们都一起投身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石,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为了这个目标,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应该孜孜不倦,努力奋斗。(石梁河二小吴立向)
我是这样理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
聆听了唐小俊博士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及评价实施策略》一讲,令我从心路历程、学识素养、眼界阅历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和升华,深感此行收获颇丰。
唐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了文化基础的内涵,简单梳理如下: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李埝中心小学陶春鸽)
核心素养——学校社团建设的主线
唐小俊教授所作《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与评价实施策略》的讲座非常接地气,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由此我想到我们的社团开展现状。较之以前,学生社团是“热热闹闹”地开设起来了,但静心审视,多数社团也止于“热热闹闹”。绝大多数的社团并非基于学生的需要,极少是基于国家课程的补充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缺少课程的有效支撑。这样的社团是凌乱的,低效的。
社团开没是否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是否将校本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建立了实质而内在的联系?是否每一个社团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这三个问题应当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关注的基本问题。我们社团活动的开展,也应当课程化实施,分析学生的实际兴趣需求,从而确立将要通过社团活动致力于培养关键的核心素养。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校本课程,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张湾中心小学张玉才)